



1944年3月26日,,馮玉祥將軍來到合江,,發(fā)動抗日獻金活動。合江縣國立女中校長龔慕蘭女士首先趕來拜見,,向他表達國立女中全體師生積極支援抗戰(zhàn)前線,,為保家衛(wèi)國貢獻力量的決心。3月27日,,“中國國民節(jié)約獻金救國運動合江縣分會”(簡稱“合江縣節(jié)約獻金分會”)正式成立,。


馮玉祥將軍四處講演,動員群眾抗日獻金,。創(chuàng)作了牧童放牛,、瓜菜、人物等繪畫作品,,為合江 “同仁泰”,、“正誠茶社”、“馮氏宗祠”等商鋪,、祠堂題字,,并將繪畫和書法義賣所得收入全部捐給國家。這一做法更加激發(fā)了合江人民的愛國熱情,,一個聲勢浩大的獻金活動立即在全縣開展起來,。短短一周的時間,就募集抗戰(zhàn)資金1450多萬元,,數(shù)量超越成都,、重慶、江津等地,。面對合江人民的愛國舉動,,馮玉祥將軍于4月2日提筆揮毫,寫下了“還我河山”四個大字,。后來,,合江人民把馮玉祥的題字和跋語一起,精工雕刻在合江縣城赤水河與長江匯合的馬街河畔洞賓巖石壁上,。
“還我河山”四個大字不僅代表著全國人民共同抗日的決心,,更是合江民眾積極抗日獻金的見證。英雄的合江兒女除了積極捐款捐物,,還參加公路機場建設,、接納淪陷區(qū)的難民和機構等。


1937年底,,國民政府從南京遷都重慶。為改善四川交通運輸落后狀況,適應抗戰(zhàn)需要,,國民政府于1938年擴建機場,,趕修未完工的川陜、川黔,、川滇,、川湘四條公路。
1938年3月,,合江縣先后派民工1700余人擴建廣陽壩機場,;8月,派民工11220人前往納溪,,修筑川滇公路渠壩驛至護國鎮(zhèn)一段20公里,。1940年1月,派民工1400人修建大中壩機場,;11月,,大中壩機場復工,又派840名民工參與修建,。1942年11月,,合江修建合江菜壩機場,派民工1500人參加,。1945年4月,,合江派民工7000人赴瀘縣參與修建蘭田壩機場。
從1938年到1945年,,合江共計參加修公路一次,,修機場四次,先后派出六批民工,,共計23660人,。其中不少人在修建川滇公路和蘭田壩機場中獻出了生命。而在“七·七”事變后,,中國許多地方先后被日軍占領,,淪陷區(qū)不少機關、學校,、工廠和無家可歸的群眾向西南各省疏散,。遷到四川的人數(shù)有七百多萬,占當時四川人口的十分之一,。
1938年6月,,國民黨軍政部第五陸軍醫(yī)院從漢口遷到合江;7月,,川屬保育院在合江成立,,淪陷區(qū)第一批無家可歸的300名難童來到合江,;9月,第一批前線負傷官兵401人來到合江第五陸軍醫(yī)院,;12月,,國民黨軍政部第十四陸軍醫(yī)院、第三十四補訓處遷入合江,。
合江人民對從敵戰(zhàn)區(qū)遷來的學校,、醫(yī)院、流浪逃亡的同胞和作戰(zhàn)受傷的傷兵,,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和幫助,。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況下,安置他們的學習,、生活和工作,,保障他們的物資供應,為抗戰(zhàn)作出了極大的貢獻,。
(合江縣融媒體中心:甘露 王浩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