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成渝高鐵動車組從成都東站開出,。
成渝鐵路第一列客車,。
從水路到公路,,從綠皮火車到高鐵,成渝兩地實現(xiàn)1小時通達,,深刻改變了兩地居民的生活方式,。
一個是地理中心,,一個是通航口岸,。交通地理優(yōu)勢造就了成都和重慶,,兩地經(jīng)濟畫圈也離不開交通助力。
成渝兩地的交流歷史,,就是一部交通進化史。
從川江航運到蜀巴大道,,從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鐵路到西南第一條高速,。四川盆地交通發(fā)展的諸多“第一次”都在成渝之間。
從水路到公路,,從綠皮火車到高鐵,,成渝兩地實現(xiàn)1小時通達,也改變了兩地居民的生活方式,。成都人在重慶工作,,重慶人在成都生活,周五下班坐上高鐵,,一部電影都沒有看完,,就能吃上重慶火鍋,,或者逛上春熙路。
從水路到陸路
巴蜀交通千年之變
成都,、重慶,,自古就是四川盆地兩大重鎮(zhèn),其間交通經(jīng)歷多次變化,。
古代,,兩地往來沿江河而行,最早可溯源到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“川江航運”,。唐宋時期,,成都成為中國西南地區(qū)經(jīng)濟和文化中心,川江客貨運輸十分繁忙,,詩圣杜甫選擇沿江南下東出,,足以說明彼時成渝“水運”的重要地位。
明朝正德年間,,朝廷在四川境內(nèi)長江,、岷江、嘉陵江等干流,、支流設有七十多處水驛,。從成都錦官驛出發(fā),沿岷江經(jīng)眉州,、嘉定州,、敘州府進入長江水道,再經(jīng)瀘州,、重慶,、夔州,出三峽,,然后與湖廣驛路相連接,,通達全國,。
從成都到重慶的古驛道,因為要出成都東門,,民間稱其為“東大路”。文獻資料顯示,,東大路最早在蜀漢已經(jīng)成型,是蜀郡(成都)通往巴郡(重慶)的道路,史稱蜀巴大道,,全長536公里。
老四川地區(qū)最早的現(xiàn)代公路也是在成渝兩地鋪開的。1927年起,,彼時的四川省在原有的東大道基礎上籌建成渝馬路,費時6年,,直至1933年才告修成,,號稱“西南第一路”,。
線路成都出發(fā),,途經(jīng)簡陽,、資陽,、資中,、內(nèi)江、隆昌,、永川、江津到重慶,,全長438公里。成渝馬路沿途彎道多,,坡度大,路又窄,,是一條坑坑洼洼塵土飛場的碎石公路,,很長的時間里,汽車走一趟,起碼要兩三天的時間,。
從公路到高速
成渝高速網(wǎng)越織越密
從第一條現(xiàn)代公路到第一條高速,,等了一個甲子,,成渝陸路交通再次升級。1995年,,成渝高速建設終于提上日程。
然而,,這條公路規(guī)劃之初只是二級公路,1990年開工時,,技術標準提高到了一級公路,1992年修建過程中才決定改建為高速公路,,可謂一波三折。1995年9月,,歷時整整五年,成渝高速終于建成通車,,線路全長337公里,汽車往來只需要5小時左右,。
高速建成后,成渝兩地居民交往才開始頻繁起來,,周末坐大巴去重慶耍,成為當時的新風尚,。不過,兩地的時空距離并沒有停留在5小時,,之后的三十年間,,成渝之間又新建了兩條高速:2007年,成遂渝高速通車,,兩地首次實現(xiàn)3小時內(nèi)互通;2017年,成安渝高速建成,,這條雙向6車道高速,,將兩地通行縮短到兩個半小時。
一組數(shù)據(jù)反映了成渝高速對密切兩地交往的影響:目前,,四川到重慶的日均高速車流量為12.9萬輛,,占四川省日均高速流量的54%。
就在人們享受高速交通網(wǎng)絡帶來的便利時,,成渝之間另一條高速公路已經(jīng)開始建設,。作為成渝之間的第四條高速,,成資渝高速的建設還有另外一層意義,,它將成都和重慶的兩個新區(qū)連起來了,。
從鐵路到高鐵
高鐵拉近時空距離
1950年,,成渝鐵路全線開工,兩年后,,這條鐵路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鐵路,,也是中國西南地區(qū)第一條鐵路干線。
成渝鐵路客運里程504公里,,從成都向東引出,,經(jīng)簡陽、資陽,、內(nèi)江抵達重慶,。一列綠皮車,晚上8點從重慶出發(fā),,第二天晚上11點左右才能到達成都,,最長的時候需要近30個小時的車程,。這條鐵路不但方便了成渝兩地老百姓的來往,還解決了成渝之間大宗貨物的運輸問題,,密切了兩地經(jīng)濟往來。
1994年,,成渝鐵路進行大幅提速,,車程縮短至14個小時,列車首次實現(xiàn)朝發(fā)夕至,。進入新世紀,,兩地鐵路建設進入快車道:2006年,遂渝鐵路通車,,成渝列車改道遂渝,、達成鐵路運行,運行時間縮短為4個半小時;2009年,,達成鐵路電氣化改造完成,,具備200公里時速的列車運行能力;隨后,和諧號動車組登場,,運行時間壓縮為2小時;2015年,成渝高鐵建成通車,,成渝列車運行時間再次壓縮至1個半小時左右……
2020年,,一條新的高鐵——成渝中線高鐵即將在成渝之間展開,線走中間,,極限拉直,設計時速也可能更快,。成渝中線高鐵建成后,,兩地將實現(xiàn)1小時通達,經(jīng)濟,、社會交往也將更加密切,。
從旅游到通勤
交通串起雙城生活
38歲的動車司機蘭冬,,從小生活在老成渝鐵路沿線的資陽,,長大后又成為成渝高鐵的值乘司機,,無意間成為兩地交通變遷的見證者。
蘭冬至今記得第一次坐綠皮火車從成都回資陽老家的情形,,“我記得當時坐的是K1273次列車,,從成都出發(fā)的時候是10點過,到資陽是12點過,,客車要開 2個多小時,。”有點慢,,這是他對老成渝線最初的印象,。
父輩們都是鐵路人,,看著叔叔些開火車很神氣,蘭冬從小就種下了火車夢,。2002年,,他考取火車司機,跑的就是老成渝線,。2015年,,成渝高鐵開通,,他又成為這條線的動車司機,。從時速90公里到300公里,,他在駕駛室里感受著“中國速度”。
當了這么多年動車司機,,蘭冬還從旅客構(gòu)成中找到了規(guī)律。
周末,,車上的姐妹淘,、小情侶就會多一點,,他們目的明確,去重慶來趟覓食之旅,。周五下班坐上高鐵出發(fā),一個多小時后已經(jīng)坐在了重慶的火鍋店里;周日晚上吃完燒烤再走也不遲,,密集的高鐵班次給了人們盡情玩耍的底氣,。
工作日,,車廂里西裝革履的商務人士多了起來。有人家住成都,,公司開在重慶,每周要在雙城之間往返兩三次;有人家住重慶,,卻在成都上班,每天早上6點過的首班高鐵,,就是他們的通勤工具,。
華西都市報-封面新聞記者記者曹菲李智攝影劉牧雨劉開怡